3044am永利官网
首页
3044永利概况
3044永利简介
组织架构
学院领导
学院办公室
学工办公室
师资队伍
教学名师
专家学者
各系师资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实验设备
人才培养
博士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实验中心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学子风采
科技创新
就业咨讯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校友活动
联系我们
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党务公开
党日活动
工会工作
党校
公开招聘
招聘信息
人才政策
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项目
相关政策
下载专区
学工工作下载
规章制度下载
信息公开
本科教学信息
研究生教学信息
学工信息
党建信息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
2023-06-28 16:47 审核人: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依靠文化主体性,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只有深刻理解气韵独特的文化传承,才能读懂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只有准确把握独一无二的历史轨迹,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2022年5月27日,在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因为不同,所以无从复制,所以独树一帜。从横平竖直的汉字中、从孔孟老庄的思想中,从经史子集的典范中……我们不断领悟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有体系的文明。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注定了中国的问题产生于中国的土壤,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只有中国人能解决。
“两个结合”巩固了有着深厚根基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如何继续发扬光大?如何巩固其主体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予以生动论述: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思考深邃,真理昭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主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沙盘展示。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天下黄河为何唯富一套?答案就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于灌渠建设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古老智慧,指出“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
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就难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强大信心,就没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决心。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文化的主体性引领一代代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奋发有为。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唯有精神上独立自主,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有了文化主体性,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坚实基础——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有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2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拥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杭州城北、良渚港畔,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一道,逐渐形成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
一小时车程外,杭州钱塘元宇宙新天地产业园拔地而起,引进培育大批面向未来的科创企业。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巩固文化主体性,继续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一群“80后”艺术家将话剧《苏东坡》打造成了剧场版、文旅驻场版和文博融合版,扛起传承三苏文化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作人邓滢说,“有的观众追着剧场版的全国巡演看了8遍,他们的认可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这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中国,这是文化之花繁盛绚丽的中国。
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到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从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夯实和拓展“风景这边独好”的主体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坚定走自己的路——
贾湖刻符龟甲、赵孟頫临《兰亭序》、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上,数百件珍贵文物齐聚一堂,向人们讲述跨越千年的汉字传承。
字是方块字,魂是中国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荣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题中之义。
巩固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新征程上,只有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科学的理论才有愈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才能始终稳固。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